高考首日清晨,林北宸在考点门口撞见抱着画夹的江朝。少年校服领口别着枚银色星星胸针 —— 那是他连夜用易拉罐剪的,背面刻着 “2025.6.7”。“我画了考场分镜,” 江朝晃了晃准考证,“第三格是你解完数学压轴题时的挑眉,特别帅。”
语文考试时,林北宸盯着作文题 “光的方向”,笔尖在草稿纸上画出两道相交的光线。他想起江朝说过:“光不是单向的,就像我们互相照亮。” 于是写下两个少年在画室借台灯赶稿的夜晚,墨迹在稿纸上晕开,像漫溢的星光。
下午数学考完,江朝蹲在树荫下画速写,笔下是林北宸靠在栏杆上闭目养神的模样。“最后一道导数题我用了你的‘辅助线构图法’,” 他举起画纸,人物衣摆被风吹出的褶皱里藏着微小的函数曲线,“原来解题和画画一样,重点是找到让线条流动的支点。”
暮色漫过考点围墙时,两人在公交站台分道扬镳。江朝突然转身,把画夹塞进行李箱最上层:“等全部考完,我要把这三天的分镜拼成《高考纪事》,扉页写‘致和我共享阳光的男主角’。” 公交车开动的瞬间,林北宸摸了摸口袋里的星星胸针,冰凉的金属边缘硌着掌心,却比任何定心丸都温暖。
查分那晚,江朝的电脑屏幕映着 “文科 632”,英语刚好过了临大美院的小分线。他盯着志愿填报系统里的 “绘画设计” 专业,手指悬在提交键上,突然听见视频通话里传来林北宸的轻笑:“我妈把‘金融系’三个字念成了‘金牌系’,说这是爸爸当年未完成的梦想。”
镜头里,少年的台灯在书桌上投下一圈光晕,成绩单 “理科 689” 被压在《天体物理导论》下面。“但我查过了,” 林北宸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光遮住眼底情绪,“临大的天文系有全国最先进的观测站,和美院只隔三条街。”
凌晨三点,江朝溜进小区,在林北宸卧室窗外晃动手电筒。月光下,两人坐在天台边缘,脚边散落着江朝新画的分镜 —— 左边是穿白大褂观测星象的林北宸,右边是握着数位板勾勒星云的自己,中间用银河般的线条连接。“其实我害怕,” 江朝忽然说,“怕你为了我放弃更好的学校。”
林北宸捡起一片掉落的银杏叶,在背面写下 “689” 和 “632”:“你知道吗?这两个数字加起来是 1321,正好是我们相遇的天数。” 他望向远处彻夜通明的教学楼,想起百日誓师时江朝画在他掌心的笑脸,“比起星辰大海,我更想成为你分镜里的常驻角色。”
填报截止日当天,林母把志愿表复印件拍在餐桌上:“临大只是 985 中游,你完全可以冲清北。” 阳光透过纱窗,在 “天文系” 三个字上投下碎金般的光斑,林北宸看见母亲指尖划过父亲的遗照,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说:“别被别人的星星遮住眼睛。”
“妈,” 他握住母亲冰凉的手,“天文系有全国唯一的‘双恒星系统’研究项目,而江朝 ——” 话没说完,门铃响起,江朝抱着装裱好的《星辰与晨光》原稿站在门口,画面上两个少年的影子在志愿表前重叠,背景是用荧光粉画的银河。
“阿姨,” 江朝鞠了一躬,画稿背面露出他熬夜写的推荐信,“北宸说过,您收藏着叔叔大学时的天文笔记。其实他解物理题时的专注,和您整理旧物时的温柔,是同一种光。” 林母接过画稿的手突然颤抖,她看见儿子在稿纸角落用极小的字写着:“爸爸,这次我选的星星,会自己发光。”
黄昏时分,志愿系统显示 “提交成功”。江朝的手机弹出林北宸的消息:“刚发现,我们的学号尾数是‘21’和‘22’,像漫画里永远相邻的对话框。” 少年望着窗外渐亮的星光,忽然明白,所谓梦想,从来不是单行道 —— 当两个灵魂决定并肩,连志愿表上的校名,都成了故事里最浪漫的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