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宁听了这番话,一时间愣住,不知该如何反应。她的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团扇,红唇微启,却终究未说一字。
石原见她不语,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然,忽而抚掌笑道:“是了嫂嫂,是我唐突。不不不,是女郎。此事不该问女郎的。”
石原眉眼舒展,似是寻到了解决之道,大笑着:“这等事,自然该去问谢将军才是。”
话音未落,远处忽传来同僚的高声呼唤:“石虎贲!丞相急招,速速前来!”
石原神色微变,匆匆朝姜宁拱手一礼:“女郎失礼了,改日再叙。谢将军不在,有事您别忘了至丞相府寻我。”
未等姜宁作答,石原已转身大步离去,转眼便消失在街角。
待石原离去后,姜宁目光游离的看着远方,久久未动。
姜宁眸色黯了下来,她的唇边浮起一丝极淡的笑,似自嘲,又似怅然。
******
因着弹劾之事,谢丞相一派在朝堂上十分不好过。
张炳怀一党抓住谢成昀一事不放,日日冷嘲热讽,含沙射影中直指谢丞相用人不明、御下不严。
在其授意之下,世家旧贵连番上奏。不过半月,谢丞相一脉的几位新贵便被寻了些错处,革职的革职,下狱的下狱。
朝堂之上风声鹤唳。
丞相一派中往日意气风发的新贵们个个噤若寒蝉,仿若哑火了一般,唯唯诺诺不敢出声,生怕下一个遭殃的便是自己。
而丞相府却一反常态,尽可能地降低了存在感。谢丞相更是称病告假,闭门不出,连每日的朝会都推脱不赴。
一时间,丞相府门紧闭,车马稀疏,仿佛一夕之间,这位前些时日还大权在握的谢丞相销声匿迹了一般。
正因为谢丞相闭门不出,那些寒门新贵更加低调,没了动静和声音,世家大族气焰愈加嚣张起来。
世家中惯会见风使舵,有一点消息便能够咂摸出不同滋味。
几番权衡之下,向张炳怀倒戈的世家渐多,原本持着观望态度的勋贵,也纷纷向张炳怀示好。
此番情形之下,张炳怀一党气焰更盛,几乎要将新冒头的新权贵逼至绝境。
直至谢成昀大破鲜卑,带兵斩敌数千的消息传到建州城,方才有了转圜。
收到此北地捷报之时,正值沐佛时节。
皇宫中设浴佛斋会,幼帝与胡太后端坐于金殿之上。幼帝不过六岁,懵懂地依偎在胡太后怀里。而胡太后表情拘谨地搂着幼帝,手足无措,甚至不敢正眼瞧谢丞相和张炳怀等人。
胡太后原本为宫中侍女,无依无靠,一夜得宠后生下皇子。原是张太后留子去母的可怜侍女,张太后当权之时,她一直被软禁在冷宫中。
直至张太后去世,因幼帝生母身份,方才被谢丞相请了出来,封为了太后。
众臣叩拜幼帝后,依次上前,以香汤为幼帝点额祈福。
谢丞相亦在其列。
谢丞相手持沾湿的帕子,神色沉静,动作恭谨地为幼帝点额。
礼毕,听到谢成昀大破鲜卑的消息后,谢丞相冷笑一声。他不紧不慢地放下帕子,忽而伏地跪拜,对幼帝与胡太后深深一礼,继而竟在众人面前痛哭起来。
“老臣……老臣愧对陛下!”谢丞相声音哽咽,似是情难自抑,“北地战事吃紧,老臣却直至今日才发觉朝中出现了贪墨案,实在罪该万死!”
谢丞相这一哭,殿中众人皆是一愣。
前有张炳怀一党抨击丞相义子玷污侍女,而谢丞相此番做派,这又是演的哪一出戏?
胡太后心下“咯噔”一紧,她眸光紧张地望向幼帝,手不自觉地收紧,抱紧了幼帝。
幼帝则不知所措地看向身旁的总管寺人常冲。寺人常冲也微微摇了摇头,表示并不知情。
“丞相快快起来。”胡太后缓过神来,请咳一声,慌忙代替幼帝令谢丞相起身。
张炳怀站在一旁,面色阴晴不定,显然未曾料到谢丞相会在这沐佛之时,演这么一出好戏。
不用想也知晓,这出大戏定然是冲着自己来的。张炳怀暗自咬牙,双手握拳,死死盯着谢丞相。
“陛下。”谢丞相千恩万谢地起来了,口中之语却如惊雷一般,惊在众人耳膜上,“贪墨案一事,请允老臣详细相奏。”
“可。”稚嫩的声音传来。
幼帝转头看了看胡皇后,又看了看寺人常冲,见没有人能替他拿主意,便主动开口允诺了。
“老臣遵旨。”
说完,谢丞相拿出一份帛书。
张炳怀见那帛书有几分眼熟,看清后,瞳孔骤然紧缩。
那帛书上,竟是九卿之首太常沈远致的账目,详细记录了上月拨给南郊祭祀万两银钱的去向。
而谢丞相已然朗声读了出来:“给付云天师,以炼制寒食丹,供奉天神。”
“供奉天神?当真如此?”谢丞相指向面如土色的沈远致,尾音拉得老长,“沈大人,你身居太常之要职,执掌天下礼乐祭祀。你可知若‘侵吞祀银’,该当何罪?”
听闻此番话,大殿中的气氛变得诡异起来。
这朝中上下,谁人不知,沈远致以及云天师和张炳怀关系匪浅。
沈远致踉跄出列,结结巴巴道:“臣……臣冤枉!那寒食丹确实是供奉天神……”
尚未等沈远致说完,谢丞相便不耐烦地抬手,打断了他的话,徐徐解释,一脸胸有成竹。
原来,沈远致为了贪去那些银钱,将原本寒食丹中温和的原料换为较为低廉的虎狼之药。炼制大量寒食丹后,少部分供奉天神装作样子。其余寒食丹又高价售出,获得了大量银钱。
“此贪墨案,世家大族多有参与。”谢丞相冷笑道,说完唤来了虎贲。
谢丞相的虎贲们将沈远致一言一行罗列成册,在大殿上一字一顿地读了出来。就连世家勋贵们宴席中的窃窃私语,也说明的分毫不差。
靖王世子酒醉后炫耀“每售一丹抽三成”,百年大族王家言明寒食丹方乃云天师所赐……
靖王本在看戏,听到此处眼神眯了起来。
其他各世家大族登时变了脸色,怎会如此便记录在案?
谢丞相突然开口:“沈大人在上月张大人寿宴时相赠的礼物,可价值连城,不知沈大人何以得来钱财?”
谢丞相指着张致远骂道:“如今,寒食丹暴毙者,短短一个月,已有数十人!沈致远,你贪墨银钱、草菅人命,还有何可说!”
沈致远跪伏在地,浑身抖如筛糠,额间冷汗涔涔而下。
幼帝呆坐在龙椅上,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不知所措。胡太后紧张地扶着桌案,悄悄四处张望着。
谢丞相整了整衣袖,从容不迫地向御座行礼,道:“陛下,太后。张炳怀大人此前曾言,犬子玷污了靖王府侍女。老臣不敢徇私,恰逢北地告急,便让他戴罪领兵,前去平定鲜卑之乱。”
谢丞相目光扫过众臣,“幸得犬子不负圣恩,大破鲜卑,为国立功。待他班师回朝之时,老臣必定亲自彻查此事,还靖王府一个公道。”
“只是……”谢丞相笑了笑,话锋一转,“张炳怀大人今日可否愿意,与老臣一同彻查这贪墨案?”
张炳怀双手握拳,骨节因用力而泛出青白,面对如此证据,如芒在背。
张炳怀目光死死定在谢丞相圆胖的身子上,仿若从唇齿间挤出来几个字:“查……自然是要查的。”
正中谢丞相下怀。
谢丞相立刻朗声笑道:“张大人果然深明大义。那便请陛下、太后下旨,务必查个水落石出。”
立在一旁的寺人常冲向胡太后使了个眼色,胡太后结巴了一下:“准,准奏。”
*****
几日后,大批士兵进入到汝南侯府时,连汝南侯都始料未及。
身着玄甲的虎贲郎带领着一群侍卫鱼贯而入,领头的虎贲瞥了汝南侯一眼,随意地行了个礼:“我等奉旨查贪墨案,侯爷莫怪。”
贪墨案?
汝南侯姜温纶面如死灰。
世家大族心知肚明,若经此一事,丞相若胜了,那张炳怀一党在九卿之位的臣子又少一人,自然元气大伤。
汝南侯自然是听闻了前两日大殿上发生之事,已然闹到了腥风血雨的地步。只是姜温纶未曾料到,此事扯上汝南侯府竟然如此之快。
汝南侯面色灰白,只自暗自投诚张炳怀后,汝南侯确实帮着其做了扫尾之事。
但是此事隐蔽,汝南侯姜温纶不清楚丞相的虎贲能够查到多少。
汝南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莽夫在侯府中肆意作乱,心中暗自痛骂。
虎贲郎和侍卫搜得范围极其广,汝南侯的书房,侯府的库房被他们一通乱翻。
书房中的洒金信笺、紫毫笔、澄泥砚被他们打翻在地上,看上的便直接收入囊中。库房里的珊瑚珠、御赐蜀锦、檀木佛像等被他们强行搜刮走。
汝南侯姜温纶牙都咬碎了,心中憋着一股气,却不敢多说半个字,唯恐这群士兵将自己也顺带关进牢房里。
带头的虎贲还笑着将一盒东珠随手放进了自己的袖带。
汝南侯看得心惊胆战,抖了抖唇,最后却什么也没说。
这丞相派这些人哪里只是来查案……
或许,搜刮财物才是真的。
但汝南侯却不敢在面上表现的有任何不恭敬,只敢腹诽道。
当这些侍卫搜到后院时,女眷被聚集在一起,关到了一处厢房中。
而侍卫们却在后院中吊儿郎当地乱翻着。
侯夫人被孙媪搀扶着,背佝偻着,手中飞快拨动着佛珠,不成想佛珠断裂,檀木珠子滚进草堆里。侯夫人忍不住掉下眼泪,毫无平日里威风凛凛的神采。
姜瑶抱着乳母瑟瑟发抖,被显然被吓到了,哭得一股一股的。平日里眼高于顶的姜姝,也瑟缩到一角,不敢吐露半个字。
而姜宁却显得镇定许多,她搀扶着徐思蓉,尽量坐在靠近门边的角落。
这到底怎么回事?
深闺之中消息闭塞,就连侯夫人似乎对这搜查也始料未及。
姜宁拧眉靠着墙壁,手脚冰凉,努力让自己保持着清醒。
叛军攻入家中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没想到入了侯府仍是能经历此番事情。
徐思蓉却已然受到了刺激一般,疯癫着抓着姜宁的手不放,直到将姜宁掐痛了,才放开。口中喃喃自语:“是不是叛军?是也不是?他们怎么又来了。”
姜宁露出一抹苦笑。
有几个不老实的士兵,待搜罗完一圈,虽然已满载而归,却还垂涎地开始扯侍女发髻上的簪子。另有几人不怀好意地上下打量着姜宁等人发间的金步摇。
几位妾室吓得花容失色,纷纷尖叫。
姜宁故作镇定地将发髻间的珠钗交给他们。
姜宁想起了谢成昀。
上次叛军来时,谢成昀护她周全。姜宁当时并未对谢成昀抱有期待,但他却一次次挡在了自己面前。
姜宁咬唇,感觉自己眼前白茫茫一片,她不知这次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