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很不巧,我就是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算法技术丝毫不怎么了解的门外汉。
最前跑的导师评委鼓起一片掌声,连带后排的观众也开始鼓掌。
我沉浸在一片欢声中,随大众拍手。
顾景川的表现应该很不错,我想。也不知道能排到多少名。
“请第6组来自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的路令团队进行展示。”
展台中间的播报声开始想起,我双手抱握瘫靠在椅子上,看着数字大屏。
下午的进阶任务挑战共两个任务,任务3为极端环境应急,模拟通信中断(禁用无线模块),探测车许需通过预设协议完成协作。
任务四为多车负载均衡, 3台探测车需在20分钟内运输总重5kg的磁性重配模块样本,自主分配负载并平衡行驶速度。
沙盘空间模拟月球表面的“沙尘暴区”,眼下光线昏暗,探测车C陷入软沙坑无法移动,需要其他车量协助拖拽。
因任务三,禁止所有探测车量运用WIFI,蓝牙等无线通信模块,路令及团队选择了利用灯光信号,进行信息传达。
C车红灯快闪,已1秒2次得频率持续发送求救信号,此外C车机械臂上端得反光板,也在不断得增强灯光的可见性。
探测车A/B,开始慢慢靠近故障车,至可见范围约3米内。
A车□□常亮表示有有拖拽工具;黄灯闪烁2次,表示剩余电流可实施2次救援。
B车也同样□□常亮,但黄灯却只闪烁了1次。
C车选择了救援能力更强的A车,并向A发送绿灯转圈信号,表示请求连接拖绳。
A车继续向C靠近至1米,并伸出机械比连接拖绳,开始进行拽动。
一下两下,我的心里也跟着跳动,有些焦躁将身体前倾,试图能看得更清晰一点。
一段时间后,A车拖拽C脱离沙坑后,黄灯长亮,并闪烁红灯1次,表示救援成功。
我的心长呼了一口气。只等待进行任务四。对比以往的资料,这一次的比赛含金量极高,所有的参赛选手都拥有着极高的素质水准,但如果路令团队,任务四能够圆满成功,至少能近前五。
但很不幸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低温环境。
在路令团队中,王兴欣的眼神透露出焦躁不安,整套的电路设计都是由他负责的板块。
而江清辞也微微皱眉,看着巨大的数字大屏,他已经隐隐察觉到了不对劲,他和路令两人对视了一眼。
探测车B的电池耗能太快了,电池量远远地于A/C。
“这怎么回事呀。”团队中有人发出了惊呼。
指导老师也面色有些难看,“低温环境导致电池续航骤降了。”
在已设定的系统机制下,探测车B面对此刻的低温环境关闭了所有的非核心模块,已延长20%的续航,但即便如此,也很难完成指定的样本挖掘和运输任务,无法安全的返回。
探测车A/C更是自顾不暇,无法对B的任务进行接管。
B关闭了所有的led信号的灯光,瞬间黑漆漆的空间开始密不透风的将它包裹。
它执行着最后的指令,像行驶的幽灵船一般孤独的前往一条已无法返回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