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临安城飘起柳絮时,沈砚之在市集上撞见了北境来的货商。木箱里滚出颗墨玉镇纸,上面天然的血纹恰似雁门关的残阳。他摩挲着镇纸上的纹路,忽然想起林青蘅总说他掌心的疤像墨滴,而此刻这颗墨玉,倒像是从他掌心里剜出来的碎片。
“这玉……”货商搓着手,“是从旧城墙砖缝里抠出来的,听说当年雁门关打仗时,有位刀客把血嵌进了砖里。”
沈砚之猛地抬头,指腹蹭过镇纸边缘——那里果然有道极浅的刻痕,是当年他用匕首在城砖上刻“砚”字时留下的。柳絮落在镇纸上,像极了落在刀鞘上的雪,而他忽然想起,林青蘅的玉笛里还藏着半片烽烟里的笛膜,至今吹起来仍带着北境风沙的粗粝。
回家时,林青蘅正在院里给湘妃竹搭凉棚。竹影落在他发间,几缕银丝在暮色里闪着光。沈砚之把墨玉镇纸搁在石桌上,镇纸滚过的地方,压碎了几片新落的柳絮。
“哪来的?”林青蘅放下竹条,指尖触到镇纸上的血纹,忽然顿住,“这纹路……”
“北境来的。”沈砚之看着他泛白的指尖,“说是嵌在城墙里的血玉。”
林青蘅忽然笑了,拿起镇纸对着夕阳照,血纹在光里晃出暖红,像极了当年他腰侧渗出的血。“你看,”他把镇纸贴在沈砚之掌心的旧疤上,“刚好合上。”
晚风送来护城河边的荷香,混着书案上未干的墨气。沈砚之想起昨日整理旧物,翻出林青蘅藏在笛囊里的布包——半块硬饼早已化成灰,布包内侧的“砚安”二字却被岁月磨得发亮,像极了砚台里永远化不开的暖。
“砚之,”林青蘅忽然指着湘妃竹的竹节,“你看这新长的竹纹,像不像你教我的‘破风式’?”
沈砚之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嫩青的竹节间果然蜿蜒着道浅痕,恰似刀光劈开空气的轨迹。他想起年轻时教林青蘅握刀,这小子总把刀尖对着自己,却在刺客突袭时,用笛尾敲晕对方后,吓得躲在他身后发抖,指尖还紧紧攥着笛身上的刀纹刻痕。
“像。”沈砚之伸手揉他头发,触到几缕银丝,“比我当年刻的刀鞘还像。”
林青蘅忽然从袖袋里摸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块风干的糯米糕,糕面上印着模糊的竹叶纹。“今早巷口阿婆卖的,”他递到沈砚之嘴边,“她说这是最后一块‘砚暖糕’,往后不做了。”
沈砚之咬了一口,糯米早已硬得硌牙,却在咽下时尝到一丝若有若无的甜。他看着林青蘅眼角的皱纹,忽然想起地窖里那个啃硬饼的少年,睫毛上沾着血痂,却非要把饼心最软的部分掰给他。原来岁月从不是把刀,而是方砚,将所有的坚硬都磨成温柔,把棱角都化成暖。
入夜后,林青蘅照例在书案前吹笛。沈砚之磨着墨,新换的龙脑香墨在砚池里泛起幽光,映着墙上那幅竹画——画角的“砚暖”印已被岁月熏成深褐,旁边的“烽烟尽处,砚暖笛清”却越发清晰。忽然间,笛声顿住,林青蘅指着砚台惊呼:“墨……墨里有影子!”
沈砚之低头,见墨汁里晃着两个交叠的影子:一个是握刀的青年,一个是持笛的少年,背景是倾颓的城楼和纷飞的流矢。他想起雁门关破城那日,林青蘅抱着断笛躲在他身后,血滴在他刀鞘上,晕开的痕迹竟与此刻墨影重合。
“是我们。”沈砚之低声说,指尖触到墨汁的微凉,“是烽烟里的我们。”
林青蘅的笛声再次响起,吹的是那支从未完整的江南小调,却在结尾处忽然接上了北境民谣的尾音。两种调子在墨香里纠缠,像极了他们交叠的掌纹,刀的刚劲与笛的柔婉早已分不清彼此。而砚台里的影子渐渐淡去,化作一缕暖雾,裹着桂花香飘向窗外——那里的护城河波光粼粼,把当年的血月都揉成了此刻砚池里,最温润的墨。
更夫敲着“子时”的梆子走过时,沈砚之看见林青蘅的玉笛尾端,红丝线已经磨得发白,却依旧系着那块“砚蘅”石。他忽然明白,所谓永恒,不过是用伤痕做砚,以思念为墨,在时光的宣纸上,把每一次重逢都写成暖,把每一声笛音都刻成,砚与笛的地老天荒。
当晨雾再次漫过临安城时,沈砚之将墨玉镇纸摆在砚台边。镇纸上的血纹与砚背的红丝线在晨光中交辉,像极了烽烟里开出的两朵暖花。而他们的故事,早已随着护城河水,流进每一个墨香氤氲的晨昏——那里有刀客磨墨的沙沙声,有乐师吹笛的碎音,还有比岁月更长久的,砚暖笛清的,生生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