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就当是我提前投资你这个人
技术难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厂里的议论声也越来越大。周药玉走在车间里,总能听到一些刺耳的声音。
“一个打工妹,还想搞什么新生产线?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个女工低声说道,语气里满是嘲讽。
“就是,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另一个女工附和道。
周药玉的脚步顿了顿,她知道,自己在这个厂里并没有什么根基,很多人都不看好她。但她并没有停下脚步,只是默默地继续往前走。
就在这时,阿珍突然站了出来,冲着那几个女工大声说道:“你们说什么呢?有本事你们自己去干啊!整天就知道嚼舌根,也不嫌丢人!”
那几个女工被阿珍的气势吓了一跳,纷纷闭上了嘴。阿珍走到周药玉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膀,语气坚定地说道:“阿玉,别理她们。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谢谢你,阿珍。”周药玉轻声说道。
阿珍笑了笑:“谢什么?咱们是姐妹,我不帮你谁帮你?”
周药玉笑了。锦上添花不算什么,雪中送炭才见真情。阿珍的支持,虽然帮不了什么大忙,但让周药玉知道,还是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关心她,支持她。
几天后,郑国富突然找到了周药玉。他站在车间门口,双手插在口袋里,脸上带着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周药玉,听说你遇到难题了?”郑国富问道,语气里带着几分戏谑。
周药玉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心里有些警惕:“是有些问题,不过我们会解决的。”
郑国富笑了笑,走到她身边,低声说道:“其实,我大学学的就是电子专业,可以帮你一起参详参详。”
周药玉愣了一下,有些意外地看着他:“你愿意帮我?”
郑国富点了点头,语气里带着几分自信:“当然,不过我有条件。”
“什么条件?”周药玉问道。
郑国富笑了笑,眼神里闪过一丝狡黠:“让我加入你的团队。”
周药玉惊讶了,定定地看着他:“为什么?”
郑国富不自在地转过头:“就当是我提前投资你这个人。”
“好,我答应你。”周药玉最终点了点头。
郑国富满意地笑了笑,拍了拍她的肩膀:“那就这么说定了。”
接下来的几天,郑国富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给了周药玉很多关键的技术建议,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德文版的说明书郑国富也看不懂,不过,周药玉也不得不承认,郑国富的能力确实不容小觑。
***
深城的秋天,总是带着一丝潮湿的凉意。
周药玉站在深城大学门口,手里紧紧攥着几张崭新的证书。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她的肩头,斑驳的光影在她白色的衬衫上跳跃。
她低头看了看手中的证书,心里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是她过去一年来努力的成果——几个短期项目的结业证书:初级会计证、报关证。
校园里人来人往,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走过,笑声和谈话声交织在一起,显得格外热闹。
她将证书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抬头看了一眼远处的图书馆,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药玉!”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周药玉转过身,看到刘宇飞正朝她走来。他穿着一件浅灰色的风衣,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阳光洒在他的侧脸上,勾勒出他俊朗的轮廓。
“你怎么来了?”周药玉有些意外地问道。
刘宇飞走到她身边,将手中的益力多递给她:“听说你今天领证书,特意来恭喜你。怎么样,要不要一起去庆祝一下?”
周药玉接过益力多,轻轻喝了一口,甜甜的,酸酸的。她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几分歉意:“谢谢你的好意,但我得赶回厂里。新生产线现在还开不了机,我得抓紧时间。”
刘宇飞皱了皱眉,语气里带着几分关切:“开不了机?具体是什么问题?”
周药玉叹了口气,将情况简单说了一遍。刘宇飞听完,沉思了一会儿,随后说道:“或许你可以去图书馆找找相关的书籍。深城大学的图书馆藏书很丰富,说不定能找到一些有用的资料。”
周药玉眼前一亮,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我怎么没想到呢?谢谢你,宇飞。”
两人一起进了图书馆。周药玉走到科技类书籍区,开始一本一本地翻阅。
她的手指在一排排书脊上滑过,眼神专注而急切。突然,她的目光停留在一本厚厚的书籍上,书名是《电连接器手册》。她将书抽出来,翻开第一页,立刻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
这是一本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书,系统地总结了连接器和连接线的设计原理、制造工艺以及应用案例,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了全面的技术参考。此外,它对新材料的选择、接触电阻的优化,以及电磁兼容性设计,都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甚至,在导读部分,专家一致认为,这本书里,关于压接和绝缘位移连接(IDC)组装的章节,是目前最系统、最前沿的。
“就是它了!”周药玉低声自语,眼里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
没有人可以请教,那么就向书学习吧。此时,书籍的出版,不像三十年后那么泛滥,还是一个严肃而慎重的学术行为,每位作者在出版之时,都会倾注毕生所学,凝聚成可以传播的知识,再将之记录到书里。
周药玉得到这本书后,如获至宝,接下来的几天,她几乎没怎么休息,白天在车间里忙碌,晚上则抱着那本书埋头苦读。她的眼睛熬得通红,但心里却充满了希望。这本书很厚,她天天捧着看,总能找到那么几句话,可以解决工艺上的一些疑难问题。
半个月后,厂家的英文说明书到了,厚厚一大本。周药玉对照两本书,日以继夜地研读,再去和刘宇飞讨论,最后两人去机器上对照。
一个月后,她啃完了厚厚的一本《电连接器手册》,硬是把一整套工艺流程钻研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