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平定叛乱是早晚的事情,可当下局势依旧僵持不下。
这原因说起来十分可笑,竟然是不少人都知道如今平定叛乱是手到擒来的功劳。更何况皇帝亲临,只待派出军队,便可收获不少的军功。
若是有幸得到皇帝的青眼,那可真是一步登天的事情。
盛熙对于这样的事情极其无语,但是这到底是难免的事情。而且在盛熙心里,其实他并不认为宫云杰该死。
在他看来,宫云杰不过是受限于历史条件,才只能屈居一个小小的水闸当个小吏。
如今且看他能够提前预料到水闸会被冲垮,又能够仅仅靠着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人与原本的官兵抗衡。
若不是原先江南府兵大意轻敌,几次被这宫云杰当猴耍。想必这案子都不一定会情形严峻到,让江南省巡抚快马加鞭将折子递到京城。
而若真是这样,盛熙倒找不到理由来江南走一趟了。
因此在盛熙严重,宫云杰怎么说呢,罪不致死。不顾是百姓为了自保想出的手段,到底是官治、吏治当改改了。
黎枝这次来,倒是收到了不少人的书信。
意思无他,多是希望黎枝能在皇帝面前稍稍举荐一二。
江南本就是才子圣地,前朝的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之后,江南的才子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因此能从江南省考出去,比起别的不少行省都艰难不少。
大盛朝虽说重农抑商,但较之秦汉之时早就可以称得上是微乎其微。
江南又本就是富庶行商之地,商人个个腰缠万贯。钱多的花不完,自然就希望后辈子侄能谋得个一官半爵。
在这种情况之下,江南各个地方的书肆、书坊都是最热的买卖。状元试卷、五经解义,凡是跟着科举沾边的,各家大多争先恐后地推新。
当然,这两年卖地最多的,当然是打着状元名头的黎枝的文章。
黎枝在黎家族学里读过几年书,后来又跟着黎家比较出色的子侄前往当地有名的书院。自从黎枝高中的消息传到江南,黎家族学乃至之后的书院,凡是与黎枝沾点关系的地方,都收到各大书肆的信简。
商人最是会钻营,奇货可居的道理玩的那是炉火纯青。
这不,见到本尊来了,那当然是要多写些东西,只求今后的印的书,能标个状元亲笔。
当然,除去商人之外,当地的官员、亲族更是不少。
只不过到底是有头有脸的人,较之旁人多少还要些脸面,文辞写的委婉妥帖极了。
可不管如何措辞,现如今炙手可热、传言宠冠群臣的黎枝,只当没看见。
倒是有些不长眼的,将信兜兜转转送到了福平手里,倒是叫盛熙看见了。
盛熙来江南,本来就打算探听黎枝的事情,如今正愁不知从何下手,这不瞌睡就有人递枕头,小皇帝盛熙当然要含笑接受了。
盛熙从福平手里接过那信,心里知晓这是写给黎枝的,正苦恼要不要直接拆开。
最后想了半天,还是当即决定先通知黎枝一声,毕竟他可没有兴趣窥探老婆的隐私。
不过弄清楚到底怎么回事,还是很关键的。
也不知道福平怎么去传达盛熙意思的,最后黎枝竟然还亲自来告罪,称皆是自己的过错叨扰皇帝了。
黎枝:都是臣之错,请陛下恕罪。
盛熙:不是你的过错呀,是别人送到福平手上的,与你无关,朕知道。
黎枝:臣更不敢与皇帝内侍勾结。
盛熙:行吧行吧,你开心就好,别怕朕真的没有别的意思。
自从当初春狩之后,黎枝与盛熙之间的关系不可谓不尴尬。一是盛熙看着黎枝正是大好时光,却总是为了政事操劳颇深,十分心疼。虽然盛熙知道黎枝原因为国为民,并且这都是忠于他的表现。但是,看着消瘦的黎枝,盛熙还是心疼,总想多体贴他一点。
另一边的黎枝就不这样想了,他只觉得皇上自从春狩回来之后,对他的目光都带着几分侵略性,让他不由得汗毛直立。但,这两年的相处又让他清楚的知道,皇帝盛熙确实是个明君。
虽然盛熙看起来十分不靠谱,但是比其前朝那些不问政事又喜欢添乱,想一出是一条的皇帝,盛熙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了。
可皇帝再是个明君,也不代表黎枝真愿意做到以身侍君那一步。
忠臣和禁脔他还是分得清楚的,他渴望做能臣,做君主最好的帮手,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他是自由的,这一重要前提之上。
两人的思想南辕北辙,盛熙暂时理解不了黎枝的内心所想,黎枝也不可能会全信盛熙的情谊。双方之间这个大结,还需要时间慢慢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