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举制度废除以后,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又参考日本学制修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颁布。
这是东大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过的学校教育系统。
它把教育包含三段七级,初等教育阶段包括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中等教育阶段为中学堂(5年);高等教育阶段有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 - 4年)和通儒院(5年)。
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既保留了传统儒家经典教育,又引入了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制度,设置了实业学堂体系,培养农、工、商等各方面的实用人才,以适应近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这个时候虽然距离封建王朝覆灭仅有几年,但老传统思维仍在,虽然将女子教育纳入学制系统,但仍强调女子教育以家庭和保育为主。
直到民国,这一时期,以鹰国学制为蓝本,实行“六三三”学制,小学六年普及基础教育,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施行选科和分科制度,大学强调学术研究发展,缩短了晚清制定的学制年限,更加符合当时的世界社会实际。
该学制在各国广为流传,并且至今仍在使用。
同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倡导女子教育,女子学校数量增加,女子受教育程度提高。
在1915年美国教会创立金陵女子大学,标志着女子高等教育正式纳入教育体系,女子获得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中学男女同校、大学开放女禁逐渐成为现实。」
许都的庭院里,秋风瑟瑟,蔡琰一袭素衣,静静地坐在廊下,手中的书卷在秋风的撩拨下微微翻动。
这是少府新制,以董佳的财力也不可多得,是曹操给予蔡公后人的恩典。
自董祀在世子之争中站错,被曹操冷落,往昔的热闹与荣耀如过眼云烟,只留下这满院的寂寥。
她眉间轻锁,思绪飘远。
直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寂静。
蔡琰闻声抬头,只见董祀面色阴沉,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毫无表情地将曹操的使臣刚刚送来的书信递到她面前。
他的手微微颤抖,不知是因为愤怒还是紧张。
蔡琰伸出手展开书信。
曹操的字迹刚劲有力,力透纸背,信中的言辞极为恳切,字里行间都满含着诚意,邀她出任女学掌院。
读完信,蔡琰的眼中瞬间闪过一丝复杂难辨的神色,其中既有对曹操这一任命的诧异,毕竟自己如今的处境如此尴尬;又有几分惊喜,惊喜于曹操如此大气,在看见昆仑镜后,愿意给自己这样一个机会。
“曹公不拘一格。”
蔡琰轻声呢喃,声音轻柔,却在这寂静的庭院中显得格外清晰。
董祀不语,但蔡琰能看出他的恼怒。
女学弟子有汉帝公主,也有魏王贵女,是结交权势的好地方。
她抬眼望向庭院中那棵历经沧桑的老树,老树在秋风中沉默不语,只有枝叶沙沙作响。
董祀冷哼一声,声音中满是不甘与愤懑:“哼,他不过是看在你才名的份上,如今这般举动,谁知道是不是又有什么算计。”
蔡琰神色平静的说道:“不管曹公此举目的为何,这对我而言,或许是个机会。女学掌院之职,能让我将毕生所学传授给更多女子,也算不负此生。”
她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已然做出了决定。
董祀看着蔡琰,眼中满是担忧:“可你想过没有,一旦应允,便又要卷入那复杂的官场纷争……”
蔡琰微笑着说道:“我但我不想就这么碌碌无为地度过余生。况且,曹公既然发出邀请,想必也不会太过为难于我。”
见无法说动蔡琰,董祀衣袖一甩,愤愤离开:“罢了,曹公心意已决,容不得你我反驳。”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上述的教育都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局限性,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主要目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区域之间差距巨大。
富裕阶层和城市地区能够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而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简陋,许多人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女性、少数民族等群体在教育机会上也受到诸多限制。
东大《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宪法处于核心和最高层级。它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其他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换句话说,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祖宗家训”。
并且在1986年4月12日表决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业。
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宋慧君坐在教室靠窗的位置,手中紧握着那支陪伴她无数日夜的笔,笔尖在问卷上悬停许久,迟迟没有落下。
今年高考放榜时,她的世界瞬间崩塌。
距离本省二本科线仅差三分,这三分就像一道无情的天堑,硬生生将她与理想的院校分隔开来。
得知分数的那晚,万籁俱寂,宋慧君蒙在被子里,泪水如决堤的洪水,汹涌而出,很快浸湿了枕头。
经过和家人彻夜长谈,她毅然决定踏上复读之路。
微风拂过,窗外的树枝轻轻摇曳,树叶沙沙作响,宋慧君迷茫都望着窗外的大树,思绪万千。
“这次,我一定要考上省内的师范院校。”她在心里默默念叨,“师范院校学费不高,毕业后还能回到家乡当老师,为家里减轻负担。”
想到家中为供自己读书,不辞辛劳的父母,宋慧君的眼眶微微泛红,眼神中却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坚定。
这份坚定,最终驱散了她内心的迷茫与恐惧,手中的笔稳稳落下,在问卷上写下自己的志愿。
「东大成立初期,国内形势严峻复杂,国家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急需各类人才。
在农业方面,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国防建设方面,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抵御外部威胁(建国仅一年,就开展的抗美援朝),必须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
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的战略支撑,进行全面改造成为必然。
而这一次,确立了教育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开始了面向广大劳动人民的普及化,删除了宣扬封建思想和殖民文化的内容,增加了与国家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和知识。
同时,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均衡分配,建立统一的人才选拔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为广大青年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有才能的学生不论出身和地域,都能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从而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教室后排,头顶的日光灯管滋滋作响,投下惨白的光晕。
李娜咬着笔头,牙齿几乎要将塑料笔杆咬出凹痕,眉头紧紧皱成一个“川”字。
身为本校复读女生中成绩垫底的一员,她的内心满是焦虑与纠结。
李娜家境优渥,父母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抓住机遇,靠着开办工厂发家致富。
曾经,工厂机器轰鸣,订单源源不断,一家人尽享财富带来的体面生活。
但如今,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传统制造业遭遇转型的巨大挑战,工厂的订单日益减少,利润大幅下滑,老厂子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父母虽文化程度不高,却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一心想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在亲戚朋友面前扬眉吐气,更希望李娜能凭借所学助力家族企业转型,让厂子重新焕发生机。
于是,不顾她的意愿,将她撵回学校复读。
“我对AI专业很感兴趣,”李娜小声呢喃,指尖摩挲着资料上人工智能专业的介绍,语气里透着无奈,“可这专业分数线高得离谱……”
“算了,选个有点用的专业也凑合了。”
她翻着手中的资料,密密麻麻的院校和专业信息如乱麻般,搅得她脑袋嗡嗡作响。
经济学、会计学、机械工程……
一个个专业名称从眼前闪过,却没有一个能真正提起她的兴趣。
犹豫再三,她拿起笔,在问卷上写里父母的期许,字迹歪歪扭扭,透露出她的心烦意乱。
「考试科目涵盖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这种全面的科目设置,能够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
考试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方式。
以分数为主要录取标准,实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考生的录取主要依据考试成绩,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为考生提供了相对公平竞争的升学机会,打破了阶层、地域限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我国航天员叶光富,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万安镇东林村,父母都是农民,家庭贫困。八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独自支撑家庭,辛勤劳作,供应他和姐姐读书。
叶光富从小热爱学习,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中学尖子班,高中时,他想报考飞行学院,却因五十元的车费、伙食费犯难。
这样一个在古代连寒门都算不上的学子,凭借自身的努力,考入空军飞行学院,担任飞行教官,飞行时间长达一千一百小时,先后两次入选神舟飞船乘组,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我们现在说,飞行员的身价等于等重的黄金,以三代机(如J-10)单小时训练成本约35万元,若达到熟练飞行员水平(1000小时),总成本超3.5亿元。」
教室里,同学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互相勾肩搭背讨论。
张艳军拍了拍王槿的肩膀,脸上带着一丝期待:“我想要考一所离家远的大学,换个环境,东州有没有好的?”
“你问我?”王槿满脸不可思议。
论成绩,她处于二本中流水平,张艳军只要再努力努力,冲击省一本院校还是很有希望的。若不是今年她第一志愿分数线突然飙升,此刻应该在家等着大学报到了。
“你肯定会去你小姨那边吧,”张艳军语气笃定,“你爸还是东州大学毕业的。”
王槿轻轻摇了摇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我还没想好,虽然我爸是东州大学毕业的,但我,不行吧……”
“什么行不行的,虽然你爹人烂一点,但读书是基因还是可以吧,你小姨也是,还上了公费留学生呢!”
“你这又是从哪听来的?”
“李娜,”张艳军努了努嘴,“她爸和余老头是同学。”
“不是吧,这差辈了——”
“她家情况你也知道,她爸是后来才跑去读书的。”张艳军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你可能定也有天赋的,别妄自菲薄!”
王槿听着,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但很快又黯淡下去:“话是这么说,可我还是有点担心……”
“有什么好担心的,咱们一起努力!”张艳军拍了拍胸脯,给王槿打气,“去东州。”
“起跑线上”,这四个字仿若洪钟大吕,在诸葛亮的心间轰然回响。
他先是一怔,随即仰头大笑,许久才渐渐停下,眼中满是恍然之色。
现在,终于明白了后人通过昆仑镜传达的这番深意,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取决于朝堂官员的能力与操守。
治国安邦的根基,在于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
大汉推行举孝廉制度,意在选拔品德高尚、才华出众之人进入仕途,辅佐朝政,巩固江山社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逐渐滋生出诸多弊端,关系与门第渐渐成为推举的重要因素,真正有才能的人反而可能被埋没。
刘备站在一旁,感慨万千:“与后人相比,我朝取士似乎太过功利了。”
诸葛亮微微颔首,目光深邃:“主公所言极是。这制度以公平为基石,不论出身贵贱,皆有机会崭露头角,实乃国之幸事。我等虽身处乱世,亦当从中汲取智慧,方能为兴复汉室注入新的活力。”
两人的目光再次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