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神app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神app > 霁月有时 > 第26章 先走

第26章 先走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镜澄本以为自己马上就可以回家了,此话犹如一盆冷水浇到她头上:“这是为何?”

“牟平势力尚在,你现在出去仍不安全。何况你作为此案关键人证,需待在京城以备问询。父皇下令保护好你,不得有失。”邵景澜言外之意是并非我不让你回家,这是皇帝的意思。

镜澄对圣人的考虑表示理解,自己留下来也是办案程序的一部分。“那方知悦呢?”

“她可以离开。”方知悦与本案本无关系,自然可以离开。

“那就好。”镜澄舒了口气,庆幸至少方知悦可以很快和家人团聚,也能把在京城的消息带回去。

邵景澜看着她如释重负的样子,心想难道这裕王府就这么难待吗?

方知悦听完镜澄的讲述,不禁感叹:“澄澄你太厉害了!一个人勇挑大梁,拿下了壑州大都督!”

镜澄觉得方知悦说得太过夸张,毕竟是太子和裕王为她创造的机会。

“知悦,你可以回家了。”她知道知悦和她一样,想快点和亲人见面。

知悦听到这个好消息,激动得站了起来,可随即察觉到镜澄话里有话。“为什么是我可以回去了,那你呢?”

“我还得留在这里。”镜澄解释了她要留下的理由,方知悦听完表示既然如此,她要留下来陪着镜澄。

镜澄不忍心知悦和她一起身处异乡,她安慰道:“络州要审理此案,正是缺人手的时候,你回去正好能帮得上忙。早点结案,我也能早点回家不是吗?”

方知悦觉得她说得有理,可一路上建立起的情谊让她们谁也无法抛下谁。

“方伯伯刚出狱,他最想见的人肯定是你。你把我们在京城的消息带回去,这样我的父亲母亲也能少些担心。”

这一点真正地让方知悦有些动摇了,她们两个都不回去只会让在络州的亲人更为担心。

“快收拾东西吧,现在出发还能赶上中秋的团圆饭,到时候记得替我多吃个月饼。”在镜澄的催促声之下,方知悦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分别之时,两人都红着眼眶。

“又不是见不到了,有什么好哭的。”镜澄扭过头去,擦了擦眼角。

“你在京城要照顾好自己,我在络州等你。”方知悦始终有些放心不下。

两个姑娘挥泪告别的一幕发生在裕王府门口,实属罕见。镜澄转身,发现是熟悉的那位婢子在等着她:“时姑娘如果不累的话,老奴带您熟悉一下王府可好?”

她作为一个外人,为什么要带她熟悉王府?镜澄不解。

“殿下说了,姑娘平日里若觉得无聊,可在府中四处走动,不必拘于院中。”婢子一边带镜澄熟悉王府的布局,一边说:“殿下还吩咐,姑娘若想要买什么,都可以托奴婢去外面采购。”

裕王倒是挺贴心的,镜澄独在异乡的愁绪被冲淡了几分。后面几天无事一身轻,她开始认真为自己打算起来。

络州这边,陆寒松收到了朝廷下发的彻查牟平络州任职期间行为表现的任务。他在周器明要处决方家时就产生了疑心,这下收到朝廷的示意,更证实了他的猜想。

树倒猢狲散,周器明失去了牟平的倚仗,再也无力为自己做出辩驳,韦辅昌亦是。为了争取宽大处理,他们积极地对当年的事实进行供述。

证词易得,但为了使案情确凿,还需整理所有相关证据,收集百姓口供,以及抄家所得银两的去向。千头万绪,络州府衙人手不够,陆寒松找来了时济。

“时济,你可愿协助本官查明牟平二十年前的所作所为?”

这话传到时济耳朵里,其意味不言而喻。但他还是有些不敢相信:“敢问陆大人,这可是朝廷的意思?”

陆寒松肯定的回复说明镜澄她们在京城的举证成功了,虽然不知道用的什么方式,但平反的希望近在眼前。时济感激不已:“草民愿全力协助陆大人办案。”

带着这股劲,时济每日早早便来到府衙整理卷宗,按时间顺序将所有证据串联起来。他虽已人到中年,但记忆力依旧敏锐,所以整理起来效率颇高。

有一天,陆寒松找到他,给他看这样一条证词:“宣威三年四月,牟平命礼部中人除去抄家案所涉考生案卷。”

时济拿着卷宗,手指关节微微抖动,他看着短短的那一行字,眼眶逐渐变红。半生悲愤,一直深藏在心底的苦涩被打翻蔓延开来。他早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无故落榜,只是一切得到证实的这一刻,他终于有了发泄的出口。

陆寒松看到时济的神情,心中了然:“二十年前,我身为省试总考官,看到了一份卷子以‘民为贵’破题,强调民生为社稷之本,这份卷子我记忆犹新。可后来我多次打听,却不知此论为谁所做。”

当年,他在考试之前,早就知道有位名为时济的考生连中两元。而张榜之后,却又不见其名字,陆寒松深感疑惑,却被礼部拦着无权再查看试卷,只当是有突发原因使其发挥失常。此后,他再也没听过这个名字,直到来了络州。

“此论正为草民所做。”时济没想到陆寒松真的还记得他,甚至还记得他在考场上所做文章。当时他满腔热血,壮志踌躇,成长于商贾之家的背景使他见识到人间百态,更明白民生为国之根本,故而在考场上做下此论。

“此次平反之后,身为你的座师,我可向朝廷举荐封官于你。”陆寒松在这几日的相处中发现时济确有真实才干,愿意为他举荐。

步入仕途一直是时济心中的追求,这一次人生抱负即将实现,他却迟疑了:“可草民已过不惑之年。”

如今,他已不再年轻,多年来教书先生的身份使他对自己的能力出现怀疑。

“是啊,你现在踏入官场,对日后晋升来说是有些迟了。可为百姓做事,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时济想起自己踏入仕途的初心,正是为造福百姓。相比于周器明、牟平之类,他相信自己能比他们做得更好,所以他不再犹豫,而是选择为自己争取。

陆寒松看着时济鬓间的几根白发,内心感叹:“时济,时济,时运不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