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准备带人离开的林大牛站住脚,朝那掌柜的哼道:“当面数清才好,我们不会回头来找你,你也别说数错了钱多给我们!”
那掌柜的心气不顺,但也怕惹恼对方再起什么冲突,对面几个人看起来都有一把子力气,他免不了吃亏,便不耐烦地挥手道:“行了行了,赶紧走吧。明日且还送这么多,若是不好卖,后天我就不要了!”
林大牛瞪他一眼:“你明天结钱若是还这么不爽快,后天我还不给你送了呢!”
契约里有规定,掌柜的若不要鱼,要在前一日送货的时候说,同理,他们的鱼卖完或者不再供货也要提前一天说。
说完,也不再停留,径直离开了。
那掌柜的火冒三丈,但狠狠心也没能说出不要他们的鱼的话。
他虽然抠门,但做生意的眼光还是不错的。那鱼他昨天尝过,味道确实好,他今天已经打算大赚一笔了。
最后一组到齐,众人都松了一口气,难掩兴奋地赶车回村。
可不敢在城里多耽搁,还要捞足明日需送的鱼呢!
路上林大牛讲了那饭馆掌柜想要拖欠鱼钱的事,大家听得义愤填膺,纷纷表达对那掌柜的不满和对林大牛硬气要回钱的肯定赞扬。
林大牛得意地说:“这有什么,二郎君都和我们说了要怎么对付这种人,我要是要不回来钱,哪还有脸见你们和二郎君!”
于是大家又开始吹起林二郎的神机妙算,热情得林二郎都有些不好意思。
夸完林二郎,林大牛突然重重哼一声,说道:“二郎君,明日我们小组还给这家送货,料那掌柜的不敢再拖欠鱼钱。”
他怕其他人去了那掌柜的又故技重施。
按照林二郎的想法,几个小组应该轮换着送货,一来都认认各家饭馆的路,明年无需他组织村民们自己也能找上门,二来也是要做到相对公平。
但林大牛说的也没错,那掌柜的知道林大牛不好糊弄,明日若换了其他人,可就不一定了。
“这样一来,大牛叔可要多走一段路了。”林二郎说道。
林大牛无所谓地说道:“多走几步路怕什么!二郎君放心,咱们都是一个村的,我不跟大家伙计较这点儿!”
和林大牛一个小组的几人也附和地说他们愿意多送几家。
林二郎见状也就同意了。
第一天送鱼还算顺利,林二郎却没有完全放下心。具体如何还要看明日各家饭馆的反馈。
是销量火爆还是无人问津。
第二日林二郎依旧跟着去了,还是去的聚庆楼。
聚庆楼要的量最大,来吃饭的有钱人最多,后厨师傅手艺也最佳,若是稻花鱼在这里都没多少人吃,其他饭馆也会非常惨淡。
还没走到聚庆楼后门,几个伙计就迎了上来,看到他们积极帮忙赶车卸鱼。
看他们如此反应,林二郎便知昨日销量不差。
果然,聚庆楼东家找到林二郎,明日要多加八十斤。
林二郎应下,同时也说明这鱼数量有限,要得越多就越快卖完,恐怕撑不了多少时日。
提起这个,聚庆楼东家颇为幽怨地看了一眼林二郎。
这鱼若是专供聚庆楼,他定然每日限量出售,也好多卖些时日。
但童山县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号的馆子都上了稻花鱼,就不适合搞限量这一招数了,更应该趁着火热多卖些。
林二郎怎么不知他的想法,心里冷笑,稻花鱼一年比一年多是必然的,今年可以只供聚庆楼,那明年呢?一家饭馆消耗不掉,还是要开辟新的销路。
不如今年就直接让全童山县都知道有稻花鱼的存在,尝过的人越多越好,为以后打好基础。
聚庆楼东家是看昨日卖得好才想着将之垄断下来,前日来送鱼的时候,他可是丝毫都未曾遮掩还要去别家的想法,直到离开聚庆楼,对方也没提出这鱼要专供他家啊!
还是觉得风险太大,想要谨慎行事罢了。
如今反悔也无用,他家卖得好,其他家估摸着也不遑多让。
就是不知道别家会追加多少。
依旧是在城门口集合,每一组都带来了追加订单的消息,林二郎粗略一算,足足多了近二百斤。
对此,村民们当然是高兴的。
能早一日把鱼卖完,心里就早踏实一分。
如此过了十日,林家湾养鱼人家的鱼全部捞空。
这还没结束,林家还有两千斤在田里,还能再卖上两三日。
林二郎本着以村民为先的想法,将自家排在了最后,当初编小组时就没有将自家算在内。
管着农田的福顺安排人手捞鱼,殊不知那些将鱼卖出去的人家纷纷来帮忙。
林二郎听闻后赶来,看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就由着他们去了。
这是朴实的村民表达感谢的方式,他们知道感恩并能够付诸行动,林家也没必要推辞。
林二郎本打算村民的鱼卖完就给他们算账结钱的,看这样子想想还是等自家的也卖完再说。
终于到了分钱的时候。
村里林氏祠堂前的空地上,养了鱼的村民们翘首以盼,目光落在前头装铜钱的筐上移都移不开。
林二郎搬来一套桌椅,账本笔墨全数到位,深吸一口气让大家排队领钱。
小组长们可以带领大家捞鱼,分派着干活,但发钱这事不简单,需要算清楚具体账目,林二郎怕他们算不明白,还是他带着家里的管事来做吧。
童山县今年普通鱼的价格在八文钱一斤,鲈鱼鳙鱼这类鱼贵且少,二十文一斤。
结合童山县的消费能力,他们的稻花鱼最后定了十六文一斤的价格。
但量大的会相应减上一两文,最后算下来平均每斤十五文。
一亩地一百斤鱼,便是一贯半,对农人来说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林二郎从家里叫了两个管事帮忙数钱发钱,他则是算好每家的钱数并做好发放记录。
在开始之前,族长上前代表大家传达了他们的心意。
不能让林二郎白忙一场,他们要给他五贯钱当做报酬。
林二郎惊讶极了。
他从没想过做这件事还能拿到钱,对他来说能够主导此事,从中获取办实事的经验就已经是最大的收获了。
五贯钱,五千文,合三亩多稻花鱼的收益,就算将林家的那两千斤算进去相当于一亩给他六十多文的报酬,是不是有点多了。
而且他也就忙了十几天,一文本钱没出,就能拿这么多,多少有些过意不去。
林二郎在心里飞速算了一笔账,最终只拿了两贯钱,算作一亩鱼拿二十五文的报酬,还算合理。
这点钱对他不算什么,但这是大家伙的心意,收下能让他们心安,五贯还是太多了。
村民们见他虽只拿了两贯,但终究还是收了,心下安稳不少,接下来就等着领钱了。
铜钱一串串的发下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人人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大家心中自有一笔账,这鱼养在稻田里,不用另外开辟鱼塘,平日里伺候水稻顺便照看一二,不用专门去喂食,费不了多少功夫。
唯一投入的是鱼苗,那又有几个钱,一亩地不到二十文钱的投入而已。
和最后赚的钱相比,不值一提。
养了鱼的人家像过年似的,大手一挥纷纷冲到集上割肉打牙祭,那些想要观望一两年没报名参与的人家悔断了肠。
少不得会有说酸话的,只是还没如何就被怼回去了。
这些人不占理,当初怕冒险不敢干,现在说这些又有什么用?也就口头上酸几句,被人围攻过也就消停了。
不过没人敢说林家的不是,这些人还存着明年跟着一起养鱼的心思呢,没人敢得罪林家。
稻花鱼的事情今年算是结束了。
有的地里还留了几斤,准备养着过年的时候自家吃抑或走亲戚用。
林家留的那一千斤鱼当然不可能全部自家吃完。
捞出来一部分送到梓州,给詹家和戚家走礼。林安淑和詹开棋去年已经尝过稻花鱼的滋味,今年可眼巴巴等着呢。
鱼一送到就赶忙让后厨做来吃了。
这鱼在路上走了两天,虽然装在有水的大木桶里,尚活着,但还是没那么鲜活,留不了多久,得赶紧吃。
戚家是头一次吃稻花鱼,纷纷惊叹于它的嫩滑口感。
林智给戚阳德写的信里简单说了这鱼是养在稻田里的,不算费时费力,还能为农民增加一份收入。
戚阳德便想到若是将此法普及,农民们岂不是多加一份收入。
只是随即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家家户户都养了鱼,哪里能消耗得了这么多呢?
鱼又不似其他,从林家湾运到梓州城都不算新鲜了,也不能卖到大虞朝各地,只能在本地消耗,到时候鱼价低得农民本钱都收不回来,岂不得不偿失,还是罢了。
戚阳德能想到的林易也能明白。
他当初只是想着试验一番,若是真能成,推广开来农民的日子能好过些。
但今年林家湾近半人家养鱼,还都只养了一两亩,虽然已经销售一空,但若是明年再多起来,童山县势必吃不下这么多。
虽然降价出售也不至于卖不出去,但收益就极少了。
深思熟虑之后,林易掐灭了要将稻田养鱼法推广普及到全县的想法。
虽然有些自私,但他还是决定只教给林家湾村民这个法子。
林易做过官,能看到的当然不仅是这一个村子,对其他村子他也有一些想法。
今年有了较多的红薯种,明年再培育一年,后年就可分发给各个村子种下去。
稻田养鱼因为鱼的保存销售问题不能普及,红薯可没有这个担忧。
红薯耐储存,可做主粮,农民们种了不管是自家吃还是卖出去都好。
当然,若是红薯普及得快,估摸着价格会迅速下去。
林易觉得这样也好,平民也能吃得起,不至于高价到那些世家大族动了心思暗中操控。
而红薯不占用需要精耕细作的良田,对于农民来说不需操太多心打理,算是额外收获的粮食。
谷贱伤农,谷贵又会伤民,红薯正好可以平衡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