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戚夫人和戚语霜回到梓州,距离过年已没有多少时日。
好在所有定亲所需之物早已准备好,因此即便时间紧促,也并不忙乱。
林家依旧请詹夫人作为媒人,又请梓州有名的官媒提点一应流程礼仪,生怕有哪里做得不对。
先是纳彩,詹夫人和官媒两次登戚家的门,送礼求亲。
接着是问名,拿来两方名字及八字来预测吉凶。
八字合成之后便是纳吉,男方将卜婚吉兆告知女方,正式去女方家里送订婚书,婚约便初步成立。
第四步是纳征,又称过大礼。也就是男方往女方家里送聘礼。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过此礼才算婚约正式成立。
只是这一步重在形式,而不在于数量,因此只需送上几样代表性的聘礼即可,先前送与戚语霜的那支嵌红宝花头金簪就算在其中。
此步之前,都算是口头婚约,遇到不守信的随时可作废,但经过纳征之礼,两家若要取消婚约就没那么容易了,一般不是出现重大变故不可为。
少少的几句话便可介绍完这四个步骤,但具体操作下来却没这么简单。
两家对这门婚事都没不满,也因为拖的时间有点久了,故而原本可以走上一年半载的四个流程十天就搞定了。
这可把两家和詹夫人累得够呛。
原本林家是想把请期这一步也直接过了的,定下婚期剩下就等到日子正式迎亲。
但戚家先有言道要多留女儿两年,今年即将过完,明年加后年算作两年,想将婚期定在大后年。
林智和吴月皎虽着急迎儿媳妇进门,但有女儿的他们也能理解戚家夫妇的心情。
如今早婚已不太流行,尤其官宦之家,男子大都二十岁及冠之后成亲,女子成亲年纪在十八岁左右。
大后年林大郎二十一,尚算适婚年纪。
这段时间与戚家来往较多,他们是很认可戚家为人的。
先前为女儿寻合适的亲事百般挑剔,但一旦确定下来的事若无意外绝不可能反悔。
因此林智和吴月皎商量一番便同意了,因此不着急请期。
林智对林大郎的未来是有一定规划的。
国子监一般六年即可毕业,最久学满九年,待够年份若还没达到国子监的毕业标准便要罢归。
林大郎因守祖母孝耽误一年,今年结束算作满三年。
林大郎信里提及过,如今的博士和助教都很认可他,他预计四到五年即可毕业。
林智便想让他在毕业前申请游学一年,出门见识历练一番。
如果是在大后年成亲,时间刚好对得上。
学得差不多,游学一年,回来成婚,紧接着就可准备国子监毕业考试以及后面举行的科举考试。
林智和林易因为父亲早逝,年轻时只想努力读书早早出仕支应门庭,以解母亲的辛劳。因此未能在少年时外出游学,实为一大遗憾。
如今家里条件不差,不需要林大郎那么早做官,还是趁年少精力充沛也有闲暇多出门走走。
林智的想法和林易不谋而合。
他才不想让林大郎那么早参加科举,到时候做了官被祸乱波及丢了小命可怎么办?
前世林大郎在次年也就是他和林智两对夫妻除服进京的那年就被王氏逼上门成亲。
因为婚后家宅不安宁,林大郎读书总被影响不能宁心静神,又因王氏女极强的控制欲,想要出门远游也未能成行,直至严氏之祸发生的那年,才得了师长认可,予以毕业。
可他还没来得及参加科举,便在秋天的时候受到牵连,斩首于行刑台上。
林易算了算,建议林大郎后年开始游学,远游结束后回家来成婚。
刚成婚不得多留在家里陪新婚妻子?如此拖上一段时间,到严氏之祸的消息传过来,更有理由留他在家不要上京了。
计划是这么个计划,就是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什么变故,但不论如何,他是一定要让家人今生平安顺遂,一个都不能有事。
林大郎的定亲之事忙完,已然是腊月二十六,真正的年根底下。
今年的年节,林家湾变化极大,比起去年来更加热闹,家家户户都飘出来浓重的肉香味。
按说因为今年雨水多的缘故,小麦和水稻都有所减产,虽未到大灾的地步,但农户家里都会下意识省着吃用,过年也不会买多少肉。
出了林家湾,其他的村子也的确如此。
林家湾能够与众不同,原因有多个方面。
首先,织缎坊经过一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近百名织工,村里几乎每家都有人在这里做工。
即便只能织最简单的素缎,一年也不少挣,收入比起往年来多了不少。
除了家里女人们靠织缎挣的钱,村里的蜡烛小作坊也初具规模。
林族长组织全村人农闲时做蜡烛,虽然平摊到每户不多,但也算是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他们还知道可持续发展,除了采摘村子周围以及附近山里长成的乌桕树,还种了不少树苗。
再过两年,如今缺少的原料就不再是问题,收入也会比现在多。
这些是村民们能够预估到的收入,可最让大家惊喜的还是养了鱼苗的那亩水稻田。
稻花鱼的口感就连吃惯了好东西的林家人都颇为认可,农家人更是觉得这鱼好吃。
农民们有了好东西,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家享用,而是要卖出去换钱。
这鱼吃了也就吃了,除了饱腹也就嘴巴享受些,对他们来说不如卖给大户人家换些钱帛,给家里买更多的食物和用品,如此才是最划算的。
起初村民们还不是太敢卖,托族长上门试探林家的口风。
虽然林易当时说了不阻拦他们卖鱼,但毕竟算是白得的,他们还是怕林家不高兴。
族长知道林易的态度,但为了安大家的心,还是提着两篓自家收获的稻花鱼去见了林易。
这个时候林易正是忙的时候,听完族长的来意大手一挥,让大家尽管放心去卖。
说完他没想再管村民们如何去卖鱼。
跟在他身边的林二郎心下一转,提出他想到的问题。
村里近半人家都有一亩地的鱼要卖,看起来不多,但林家今年也扩大了稻田养鱼的规模,所有加在一起,童山县有这么大的市场吗?
或许是有,但村民们以户为单位去县里集上散卖,费力费时间不说,再被那些精明的商贩看出其中商机,压价买下,岂不吃亏?
族长觉得他说得极有道理,仔细听下文。
林易这几天忙碌,没想那么多,听他这么一说也觉得这事非常有可能发生,便问他的想法。
“我想这稻花鱼是咱们村独一份的东西,大家不如联合起来统一售卖,定同样的价钱,当然多少一斤还是要大家商议着来。”林二郎也是临时想到的,因此想到哪说到哪。
“再者这鱼从水里捞出来不多时便不新鲜,童山县一日间能够消耗的量有限,那些没能卖出去的就有了损耗,依旧吃亏。”
林二郎没说的是,到时候村民们为了不让自己的鱼剩下,降价出售,如此循环,鱼价就会越来越低,更是挣不了几个钱。
“若是联合在一起售卖,定好每日捞鱼的量,确保不会剩余,这稻花鱼还能多卖一段时日。”
“我也是看村民们种田养鱼不容易,便想得多了些。演见识浅薄,若有不对的地方请爹和族长爷爷指正。”林二郎说完询问二人的意见。
林易从不吝啬对孩子的夸赞,听完抚掌笑道:“二郎所说,甚是有理。”
族长也在一边头捣蒜似的表示认同。
林二郎微微一笑。
他说得谦虚,但也认为自己所说没毛病。
林易思忖,他这段时间事情太多,这件事若由他家组织,少不得要派能主事的管事去办。
可如今家里的管事也都忙着,望山也被他派了出去,人手有些不足,硬要挤嘛也能挤出人手来,就是大家会更忙。
其实村里人的事应该族长来组织的,但先前村里怎么卖蜡烛族长都找了他来拿主意,现在卖鱼也不会太擅长。
林易猜的很对,族长来找他,其实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想听听他对村里人卖鱼有什么建议。
谁知道林易没想管,反而是林二郎想到了这一点。
看看一旁的林二郎,林易想想这段时间他总是向自己请教一些庶务,自己也手把手教了许多。
这件事不如就交给二郎去办,也能查验一番是否将近日所学融会贯通,得以实施在具体事务上。
组织村民卖鱼这件事说麻烦也简单,以林家如今的威望,即便出面的是林二郎这个年方十六的半大小子,大家也不会有所异议。
再者还有族长从旁看顾,有他压着,村民更加会听号令。
只要村民们心往一处使,卖鱼策略不出错,这事就能办成。
就是各项细节有些繁琐麻烦,村里养鱼的四十多户人家,要一一协调组织,前期工作量有点大。
但没点难度又怎么能验出林二郎到底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呢?
想通之后,林易便说道:“二郎,既然你有想法,这件事就交给你来办吧!”
林二郎一怔,反应过来又有些兴奋,想立马接下,但还是先看了看族长,顿了下才道:“演年少,恐不能服众。”
其实他内心已经相处好几种能够号令村民们的方法了。
林易明白他的顾忌,转向族长道:“族长莫怪,我并非将此事当做儿戏,只是我近日实在抽不开身,二郎虽年轻,但跟在我身边也学了一些本领。此事还是他提出来的,心中定有所成算。况且也不是要他空口白牙的去做。”
说着又对林二郎说道:“二郎,你今日就拟出一份计划出来。此事交予你具体如何实施,个中细节写个明白,呈于我和族长看。”
林二郎应下。
“族长,待看过二郎的计划,若你觉得不行,我再派家中管事来做如何?”
族长虽然更想林易来主导这件事,但并不是看不上林二郎,只是林易在他这里更加靠谱。
林易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他抽不开身,这事不交给林二郎他也不会亲自出马,还是会交给家里的管事。
族长瞄了一眼林二郎,觉得他看起来还是很稳重的,比村里同龄的小子成熟多了,况且还会拟定计划给他看,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先应下来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