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讣告》
我们以沉痛的心情宣告,我局技术鉴定处法医、DNA鉴定与痕检领域专家童念初同志,于2007年2月21日执行任务时,不幸因公殉职,终年28岁。
作为我局第一位博士学位的青年科学家,她以短暂而璀璨的生命,践行了科技强警的使命与担当,用青春热血镌刻了新时代公安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丰碑。
童念初同志于大学攻读研究生及博士学位期间,便深度参与公安部重点科研项目。首次将统计学模型引入足迹鉴定领域,由其研发的“立体足迹比对系统”,突破传统判断之局限,使足迹个体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1%,相关成果被多次应用于多起两抢一盗案件当中。
2003年,她以尖端科技人才身份加入我局。四年间,以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在DNA鉴定与痕迹检验双领域实现划时代突破。在DNA技术攻坚中,她首创“腐败骨骼梯度纯化法”,通过优化脱钙液浓度与离心梯度,成功从一具埋藏16年的尸骸中提取到完整的STR分型,推动我市积案侦破率由7%跃升45%。
2006年,由其研发的“混合生物检查显微分离技术”,使混合样本中微量DNA检出率从9%飙升至83%,强有力地支撑了“2.18”、“10.1”等系列杀人案的告破。而由其主导构建的智能溯源平台,通过整合百万级户籍数据,数月内破获18起沉积数余年的命案积案。
在足迹鉴定领域,童念初同志开创性建立“足迹动力学分析体系”,通过压力分布建模与步态特征量化,实现嫌疑人身高、体态、运动习惯的精准刻画。2004年,曾依据现场模糊足印,精准推断出嫌疑人右腿骨折等关键性特征,5天内锁定真凶。其主导研发的多介质足迹留痕提取法,突破复杂载体上的痕迹固定难题,为跨省流窜的盗窃案提供关键线索和依据。
数载从警光辉路,技术室里不灭的灯光,见证了这位科技先锋将论文中的理论模型转化为实战利刃的智慧与力量。物证箱中的编号,解剖室中的解剖刀,都将铭记她以28岁年华照亮刑侦技术无人区的壮举。
谨以白菊寄哀思,愿刑侦星火永耀中华苍穹!
北城市公安局
2007年2月22日
……
……
《讣告》
我校杰出校友、青年科学家童念初同志,因公殉职,不幸离世,终年28岁。
童念初同志璀璨的一生,以非凡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科学精神,在临床医学与法医学交叉领域,在DNA鉴定分析及刑事鉴定技术研究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其骤然离世,是我校乃至整个科学界的重大损失。
1995年,童念初同志以保送生试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考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后跨学科攻读法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其博士研究方向独辟蹊径,开创性探索临床医学与法医学的交叉融合,尤其在DNA鉴定技术的精准化、高效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她既是自主研究道路上的导师,亦是不断突破边界的学生,以无人涉足的前沿课题为起点,发表多篇具有行业前瞻性的学术论文,为DNA鉴定技术在个体身份识别、亲缘关系判定及犯罪现场物证分析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奠基与实践指南。
童念初同志毕业后,与我校多学院展开深度合作,致力于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由她主导开发的“复合扩增技术”显著提升了微量DNA样本的检测效率,被广泛应用于刑事案件的物证鉴定与灾难遇难者的身份识别,为司法公正与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她不仅以学术成就闪耀学界,更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染同仁。童念初同志多次将个人奖金捐赠于我校实验室建设,并担任青年学子的科研导师,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兼具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其谦逊坚韧的品格,追求真理的热忱,成为了前辈、同辈和后辈的精神标杆。
童念初同志的一生,是探索与奉献的一生。她以青春之火照亮科学之路,以赤诚之心诠释了中国学者的担当。她的离去,令我们痛彻心扉,但她的精神与成就将永驻校园,激励一代又一代北城学子勇攀学术高峰,以科学之力守护人间正义!
童念初同志千古!
北城大学
2007年2月22日
……
……
《讣告》
童青钰女士与江一澜先生之爱女,不幸离世。
哀告亲友,谨此泣谢。
童氏集团公司治丧组
2007年2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