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神app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神app > 燕楼春色晚 > 第24章 燕家秘事(下)

第24章 燕家秘事(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英宗皇后,也是彼时的太子妃,出身于北地芜族部落,这支部落自大渝还未定鼎江山时,就追随太祖左右,

大渝立国后,芜人部落虽向大渝称臣,但仍保留芜族王号。为保边境安稳,大渝各大文武世家皆被赐婚于芜族王庭,

太子妃的生母是芜王爱妾,她又是芜王六十岁才得的幺女,故而被芜王千恩万宠着长大。

本来芜王是无论如何也不舍得最爱的女儿远嫁大渝皇室,但当时芜族部落内乱,芜王的兄弟们仗着家里都有子女与大渝世家联姻,逐渐有掌握芜族王庭话语权之势。

芜王为向大渝示好,只好献上最爱的女儿,意图与大渝的王爷婚配。

恰好此时仁宗属意立嫡长子为太子,无奈嫡长子不喜结交朝臣,又无军功在身,两府宰执都不愿推举其上位。

立储之事渐成僵局。

芜族的公主入京,刚好成为破局之钥。

仁宗皇后提出给嫡长子与公主赐婚,既全了芜王脸面,又解了立储难题,

因为大渝世家多与芜族有姻亲关系,这本来是拉拢边地部落的权宜之计,无甚荣耀。

但如果皇帝的嫡长子迎娶了芜族公主,且被立为太子,那从前与芜族有过姻亲关系的世家大族们,就摇身一变,拐着弯的跟皇室攀上了关系,出身芜族的公主,当然要照拂同族。

并且,当时被赐婚的世家多为武将出身,他们本身不能与皇室通婚,如果通过芜族这层裙带关系,巩固好子子孙孙的荣华富贵,何乐而不为,

这样一来,那些本来并不支持仁宗嫡长子的老臣,也会因着这层关系,转而拥立其为太子。

仁宗皇后的这一计,几乎堪称完美。

但将芜族公主立为太子妃,就意味着大渝未来会有一位芜族皇后,大渝的江山社稷将世世代代融入芜族的血脉。

为此仁宗苦恼不已。

但皇后胸有丘壑,直言只要公主修习大渝经典,顺从大渝风俗,尊奉大渝正朔,那么无论其出身如何,都无关紧要,

而且其所生子女,自幼长于大渝宫廷,耳濡目染都受大渝教化,芜族虽是血亲,终归疏远,不怕他们亲芜远渝。

经过皇后与诸臣轮番进言,仁宗最终下旨给嫡长子与芜族公主赐婚。

随后就是朝臣上书拥立储君,一切都按照帝后预想般发展。

且太子与太子妃婚后相处融洽,看起来皆大欢喜。

大婚后,仁宗便把为太子妃寻一个侍读当做头等大事,此时,兴国公举荐长女燕笙,正中仁宗下怀。

抛开燕笙的骄纵脾气,她的确是大渝才貌双绝的典范,且又是与仁宗情同手足的燕无恙爱女,所以没有人比她更适合做太子妃伴读。

太子喜爱打制金银器具,于女色上并无沉迷,但对太子妃也并未表现出更多偏爱之情。

所幸太子妃无意在男欢女爱之事上倾注心力,反而对学习琴棋书画之事全情投入。

所以太子妃夫妇能够相敬如宾,在外人看来倒有一种夫唱妇随、浓情蜜意的阵势。

燕笙一入太子府邸,本打算倾尽全力夺下太子真心,无奈太子始终视若无睹,

反倒是太子妃,羡慕燕笙才情,整日缠着燕笙问这问那,憨顽之气尽显。

燕笙看太子屡屡不接招,只得顺水推舟,把心思放在侍奉太子妃之事上。

日久天长,太子妃真的跟燕笙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甚至对燕笙的话言听计从。

燕笙窃喜,自忖将来太子登基,皇后如此亲厚,不怕自己的地位不超越胞妹燕篱。

事实也确实如此,仁宗驾崩后,太子登基,是为英宗。

英宗笃信黄老之道,奉行垂拱而治,彼时大渝经过太祖、仁宗两朝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四境平安,子民安乐。

的确不需要朝廷过多干预,仁宗皇后在仁宗驾崩后移居隆庆宫,被尊称为隆庆太后。

隆庆太后认同儿子的无为而治,便安心偏居深宫,与燕篱一道替无心教导儿子的英宗皇后养育嫡长子。

而英宗皇后则在燕笙的暗中操纵下,插手前朝政务。

燕笙学识广博,确有治国之能。英宗则以为一切建言都是出自自己的芜族皇后之手,自己也乐得撒手。

所以英宗登基后的前五年,燕笙游走于前朝与后宫,成为实际左右大渝朝局之人。

直到英宗的嫡长子长至19岁,朝臣开始商议立储之事时,燕笙才惊觉,自己这些年来把精力都放在了通过皇后干预朝政之事上,却忽视了拉拢储君一事,

现下朝臣推举和英宗中意得储君人选,虽然是皇后的嫡子,但却是自幼被隆庆太后与燕篱教养长大的,与皇后和自己都不亲近,

将来登基,势必不会听凭皇后与自己摆布。

于是燕笙便怂恿皇后,主张立13岁的嫡幼子为太子。

皇后在燕笙的操纵下,私联朝臣,说自己的长子被隆庆太后养育的十分孱弱,并无皇者之气,反观幼子,则既有大渝的文治,又兼芜人的武功。

当然,在游说的过程中,皇后屡屡承诺,如若幼子为储,势必与拥立功臣同心同德。

不少朝臣被说动,上书英宗。然而英宗虽无心理政,但对立储一事却心有成算,任凭朝臣如何建言,都铁了心要让嫡长子继承皇位。

无奈之下,燕笙故技重施,竟说动皇后,在英宗每日的餐食内下毒,所下之毒,与当日施诸侍郎次子者一般无二。

两人还一番巧言令色,拖住英宗意欲颁旨立储的举动,令英宗迟迟未能下诏。

如此两年之后,英宗散手人寰,仅40岁就驾崩。太医自然诊不出端倪,只当英宗体弱暴毙。

隆庆太后寡居多年,从不过问皇帝事,忽闻噩耗,强忍悲痛,心念微动。

原来当年与燕笙有过婚约的侍郎次子死后,她就疑心是燕笙暗中搞鬼,因为她十分了解故友画知秋的用毒本领,更深知燕笙之狠辣。

于是便派人暗中查访,但也只寻得蛛丝马迹,隆庆太后笃定侍郎次子之死定是燕笙手笔,但苦于无证,只得隐忍不发。

燕笙进入太子府邸后,隆庆太后安排眼线暗中观察,长达十年之久,这期间燕笙一举一动都在隆庆太后密切监视之下。

确认燕笙并无害人之举后,隆庆太后也便放松警惕,直至英宗登基,燕笙借皇后之手参与朝政,太后悉数知晓,但对燕笙的种种作为,也并不能挑出错处。

既然燕笙于大渝社稷无害,其所作所为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所幸她没有机会秽乱后宫,隆庆太后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谁知英宗竟如当年的侍郎次子一般,离奇驾崩,隆庆太后联想到旧事,悔恨非常。

但事已至此,唯有收拾心神,铲除奸佞要紧。

隆庆太后不露声色的把禁宫内外的防卫力量都换成自己人,并暗中派人将隐居的兴国公燕无恙请至隆庆宫内。

可怜兴国公一世神武,竟被最宠爱的长女蒙骗至此。

眼见燕笙与皇后矫诏拥年仅15岁的英宗嫡幼子为新帝,国祸将起。

64岁的兴国公忍痛将爱女擒获,禁宫之内,一夜惊心动魄。

燕笙与皇后对所行之事供认不讳,且毫无愧色。皇后在被擒前拼死将心腹放出宫外,向朝中支持自己的几方势力放出消息。

承诺若能解此番生死大劫,必以国公之礼相待,许多意欲投机的武将世家动了心念,蠢蠢欲动。

禁宫中的隆庆太后与兴国公权衡再三,隐去燕笙在此事中的所作所为,把弑帝的罪名尽数推到皇后头上。

此举固然多少隐含私心,但就当时的局势而言,确实是上策。

因为唯有兴国公挂帅,才能击退支持皇后的势力,如若燕笙才是弑帝主谋的事实传出,兴国公如何师出有名?

燕无恙平乱后,皇后被废,燕笙也彻底消失,朝臣皆知废后与燕笙关系匪浅,废后行大逆之事,燕笙如何能独善其身?

但隆庆太后对燕氏礼遇有加,燕无恙重新入朝,朝臣的怀疑逐渐被燕家的声望压制,

怀疑是颗种子,若无沃土,必难生长。

燕笙从此成为燕无恙早夭的长女,朝野上下虽有微词,但也只敢私下议论。

……

燕八娘只知道,这位姑母其人其事是燕家人不谈之密,

今日忽然听闻这段秘事,顿觉恍然:难怪幼时父亲每逢被弹劾,便嗟叹家门不幸,

原来是怒胞妹不争,她虽全身而退,身死抵罪,但燕家到底出了谋逆之人,

太皇太后和燕无恙欲盖弥彰,满朝文武则望风希旨。

怀疑的种子虽无沃土,但只等春风见雨,总能抽出枝芽。

随着燕无恙离世、太皇太后隐居深宫,燕笙这抹污墨,虽无人敢言之凿凿旧事重提,但终归成了燕家世袭爵位上的残笔。

尤其先帝在位之时,对燕家多有苛待,纵容朝臣屡次弹劾燕籍,

燕家的权势,不明就里之人看去只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唯有身处其中,才知处境艰难。

燕七郎就是囿于其中的困兽,其才学深得祖父真传,却难得重用,

兄长们年岁长,燕无恙在时,个个已有军功傍身,处境再难,也有能力抵抗。

燕七郎则不然,几次蒙先帝召见奏对,穷尽才学,却屡遭冷眼。

七郎不服,愈不得先帝青眼,愈要图强。

岂知燕籍冷眼旁观之下,竟上了一道札子,言明七子才疏志大,无甚能为,不求尺寸之功,但祈幼子能常伴身侧,行奉养之徳。

此举无异于昭告天下,燕家军中,没有燕七郎用武之地,燕家第七子,只需奉养好老父亲,就是有德君子了。

自那之后,先帝果然再未召见过燕七郎,仿佛燕家并没有这个人一般。

燕八娘记得,就是从那时起,爹和七哥之间连冷漠的平衡都无法维系下去了,

七哥开始流连酒肆舞馆,着实放荡了好一阵子,爹爹只在无人时长吁短叹,却并不阻止七哥荒唐的举动。

再后来,七哥竟然离家投奔了戍守金州的宁王,这位先帝宠妃所生的皇子,多年来与先帝的嫡长子争夺储君之位。

先帝犹疑不决,最终酿成丙申之乱,也令燕家几近覆灭。

以前八娘不懂父亲的叹息和七哥的愤懑到底所为几何。

此刻听七哥说起燕家秘事,前因后果彼此勾连,方才明白。

说到底,都怪那个未曾谋面的燕笙姑母。

她种下了因,却让燕七郎吞下恶果。

燕家竟然出了两代助逆之人,难怪郡主姑姑耳提面命叮嘱自己切不可做有辱门楣之事。

原来竟有如此曲折的内情。

想到嘉怡郡主,燕八娘猛地抬眸,对上燕七郎一闪而过狠厉的眼神。

“姑母她……她说万般境遇,都能护你周全,你若能回京……”

“回京?回去跟燕笙姑母一样,被囚禁在深宫里,苟延残喘着仰人鼻息吗?”

燕七郎冷笑,笑意最终化为一道利箭,射向虚空。

八娘错愕:“燕笙姑母她……还活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